大家好,我是覓心理諮商所的諮商心理師夏迎藍。近期震驚全台的北市幼兒園事件,不僅讓單純的孩子受到傷害,更讓許多父母深感痛心與焦慮,擔心捧在手心的寶貝能否安全快樂地成長,更困惑該如何教導孩子覺察危機與自我保護。所以今天我想跟各位分享,日常生活中能與年幼且尚未能成熟表達的孩子練習的4種方法,不僅能應用在此事件上,更有機會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合適的身體界線與自我覺察。

1. 教育身體安全與界線:

  建議在日常合適的情境中,如:洗澡或換衣服時等,與孩子討論身體界線,可以將身體不同的部位分成綠燈、黃燈與紅燈區,說明不同區域的隱私性以及哪些接觸是合適與不合適的。此外,也建議與孩子說明儘管身體有不同的分區,但只要感受到不舒服、不喜歡、不確定或不想要等,就算是綠燈區他們也有權力拒絕被碰觸。

2. 鼓勵開放對話:

   孩子在成長與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中,會期待獲得大人們的肯定,且可能擔心「不好的事情」讓父母知道,會讓父母生氣,故建立開放、安全的溝通習慣,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隨時與父母談論任何事情,特別是涉及身體界線有關的事時,是很重要的。例如:「爸爸媽媽很喜歡你跟我們分享你做得很棒的事情,我們會替你開心,但我們也希望你遇到不開心或不確定的事情也能跟我們分享,因為我們更希望能陪你一起面對你害怕的事,你不是自己一個人」。

3. 尊重孩子的意願:

    無論在什麼樣的社交環境中,都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願與感覺,不強迫他們與親戚或其他人親密接觸,如擁抱或親吻等。因為日常的示範與練習,往往更能潛移默化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身體界線與身體自主權,也避免有心人士利用「我們很熟」、「我是你的誰誰誰」、「因為覺得你很可愛,我很喜歡你」等看似親近、正向的說法,來削弱孩子的身體自主性與決定權。

4. 陪伴孩子練習拒絕:

    教導孩子在辨識不合適的身體接觸時,如何表達和尋求幫助,例如:陪孩子思考在學校、家裡或不同情境中,至少三位可以求助的對象,並經常與之複習,以利事發時孩子能立即想到,且教育孩子告知求助對象時,盡可能明確表達發生的事件,包含:是誰、什麼時候、做了什麼事情、我覺得如何等。最後,也可以陪孩子練習不同情境下的拒絕的方式,如:請不要碰我,我不喜歡,或離開現場到人多且安全的地方等…。

以上方法可以幫助父母陪伴孩子提升身體界線知能與建立健康的身體界線意識,以利父母不在身邊時,孩子也能形成自我防護網。

若您對相關議題有興趣,歡迎參與覓心理諮商所舉辦的各類親子與親職教育課程,而若您在育兒與忙碌的家庭生活中,總是焦慮不已且難以找到平衡,本所也提供許多身心與情緒調節的相關課程與工作坊,也邀請您一起參與。

最後,若希望進一步獲得更個別化的協助,很建議可以預約諮商,以利自我整理及梳理生活中那些難以安放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