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多久沒有靜下來,聽聽自己的聲音?」
音樂與你的對話:當音樂變成打開心牆的一扇門,才能傾聽您的內心
音樂,是一生的朋友; 也是可以治癒的良藥
生活中,我們會在不同情境下接觸到不同的音樂,有健身的音樂、宗教信仰的音樂、生活儀式的音樂等,音樂,在大家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為一段記憶、一個活動,留下更深刻的感受。
生活勞累的背後,隱藏著自我照護的需求
每天奔波於工作與生活之間,處理雜事、應對突發狀況;回到家,還要接送孩子、備餐照顧,全心陪伴家人。時間一點一滴地流逝,屬於自己的片刻,似乎只剩下通勤的時間,或是夜深人靜、終於闔上手機螢幕的片刻寧靜。身體疲憊,心中的思緒卻還如雪片般飄來——你是不是也這樣?其實,那些看似微小的停頓,正是身體與心靈悄悄釋放訊號的時刻。它在說:「我需要被關心一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健康不只是「身體沒生病」,還包含心理與社會的狀態都需要被照顧。
人們往往感受到身體的疲累,卻忽略了心理能量的耗損。在高度壓力、節奏快速的生活中,心理健康就像看不見的體力值,默默承受著情緒的波動與壓力的累積。當我們壓抑情緒、過度忍耐,或長期處於焦慮、孤單、無助的狀態時,內在其實早已在求救。心理健康不只是「不生病」,而是一種感受、表達、連結與回應世界的狀態。它讓我們能夠面對生活的起伏,擁有復原的彈性,也能在關係中保有自己。所以,照顧心理健康,並不是「有問題才處理」,而是日常中持續地與自己對話、理解自己、練習調節情緒與建立支持系統。而音樂,就是一種溫柔而深刻的途徑,幫助我們傾聽內在的聲音,重新感受與世界的連結。
落實自我照護,並不能只有追劇
雖然窩在沙發上滑手機、看影集,的確能短暫讓人「放空」,但這只是讓身體靜下來,心卻不一定真正休息。真正的自我照護,是指從生活中抽出一點時間,好好傾聽自己、陪伴自己,不只是轉移注意力,而是有意識地滋養內在。舉例來說,寫一封給自己的信、在音樂中沉澱情緒、靜靜散步或深呼吸幾分鐘……這些看似簡單的練習,其實都能悄悄修復我們疲憊的心。它不是一種「做更多」,而是一種「回到自己」的練習。
音樂,可以成為你的好朋友
它不會批評你,也不催你趕快振作。它只是靜靜地在那裡,等你準備好,陪你一起呼吸、一起哭、一起笑。你不需要會彈奏,不需要唱得好聽,也不需要解釋太多,只要讓旋律流進心裡,它就能成為你的情緒出口與心靈依靠。當你覺得孤單、混亂、失去方向的時候,不妨讓音樂接近你的內心。也許,那些你說不出口的感受,它都能聽懂。願你在每一段忙碌與沉靜之間,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音樂角落。
🎧 你有一首屬於自己的療癒歌曲嗎?歡迎留言分享,讓我們一起打造心靈的音樂角落。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給自己一段探索自己的時間吧!
相關課程資訊
地點:覓心理諮商所(新北市林口區仁愛二路77號1樓)
時間:2025年6月13日(五)19:00-20:30(1.5小時)
活動帶領者:陳盈如 音樂治療師
費用:
單人 500 元 / 雙人 800 元 ;早鳥5/31前,單人400元/雙人7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