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蔡仁愷 諮商心理師/藥師

國內現有的身心調適服務非常多元,最廣為使用的包括心理諮商、心理治療,以及身心科門診提供的藥物治療。面對這些選擇,我們可能常常花很多時間思考自己適合什麼樣的方法,也困惑著哪一個方法才是最好的。

事實上,沒有絕對「最好」的選擇,只有最適合自己當下狀態的方法。因此,我想利用身為藥師和諮商心理師的雙重身分,談一談事前可以先進行哪些評估,才能更快找到符合自己期待的治療方式。


1. 把心理困擾比喻作溺水,那藥物治療就是直接丟給我們救生圈

當情緒困擾像洪水一般襲來,讓我們感覺自己快要被吞沒時,藥物治療的角色就像是一個救生圈,能夠迅速提供緩衝,防止狀況惡化。例如:當憂鬱或焦慮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作息,如失眠、食慾不振、自律神經失調等,藥物可以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穩定身心,減少痛苦。

然而,救生圈的作用只是暫時讓我們浮在水面,避免危機發生,卻無法讓我們學會如何真正面對情緒的波濤,避免下一次再度陷入困境。如果我們的困擾來自於人際關係、家庭壓力或職場適應等深層議題,單靠藥物並不能解決問題,仍需要進一步探索心理層面的因素。


2. 心理諮商則像是心理師陪著我們在水中,學習如何游泳自救

如果說藥物是救生圈,那麼心理諮商就像是心理師陪伴我們學習游泳。游泳並非一蹴可幾,而是需要時間練習與調適。同樣地,心理諮商的過程也需要我們投入精力,透過與心理師的討論、探索與練習,逐步提升自我覺察,學會如何應對內在的情緒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師並不會像游泳教練一樣,直接告訴我們該怎麼做,而是透過引導與提問,幫助我們發掘自己的資源,找到適合自己的應對方式。因此,專注力、好奇心與耐心,是進行心理諮商不可或缺的要素。

然而,若我們當下的情緒狀態過於不穩定,以至於難以專注或表達自己的想法,心理諮商的效果可能會受限。在這種情況下,或許可以先透過藥物治療來穩定情緒,待狀況稍微穩定後,再考慮進一步進行心理諮商,以確保能夠充分投入這個過程。


如何決定該選擇哪種方式?

透過以上的比喻與說明,或許你對自己的需求有了更清楚的概念,但如果仍然感到迷惘,也不用過度焦慮。與其獨自糾結該接受藥物治療,還是進行心理諮商,不如主動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 你可以這樣開始:

  • 從身心科門診開始:如果你的困擾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例如:長期失眠、無法集中注意力、情緒極度低落,建議先尋求精神科醫師評估,看看是否需要藥物治療來緩解急性症狀。
  • 尋求心理諮商:如果你希望透過談話釐清問題、學習情緒調適技巧,可以尋找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進行初步諮詢,甚至是開始諮商歷程。
  • 雙管齊下:在許多情況下,藥物治療與心理諮商可以同時進行,先透過藥物穩定情緒,再搭配心理諮商深入探討問題根源。

無論選擇哪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明白我們可以不用獨自面對困擾。專業人員的存在,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到最適合的方法,陪伴我們一步步前進。比起猶豫不決,先踏出尋求幫助的第一步,才是改善現況的關鍵! 

歡迎有興趣了解「身心科用藥」及「心理諮商」的朋友,參加2025/4/26(六) 18:00-19:00蔡仁愷心理師主講的「為什麼精神科醫師要開這些藥給我?-身心科藥物全指南」吧!

相關課程推薦資訊
課程名稱:
為什麼精神科醫師要開這些藥給我?-身心科藥物全指南 
地點:覓心理諮商所(新北市林口區仁愛二路77號1樓)
時間:2025年4月26日(六)18:00-19:00
活動帶領者蔡仁愷 諮商心理師/ 藥師
費用:單人 400 元/ 雙人700元
報名連結